完美体育东莞是藏茶之都,也是爱茶之都,但是目前在茶叶收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标准规范,这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如果东莞市政府、东莞市茶叶产业的相关从业者有需要,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可以提供茶叶仓储陈化的相关理化数据和技术规范支持,并为有需要的从业人员提供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培训与职业鉴定,与东莞一起培养更多的茶叶收藏鉴赏类专业人才。
广莞深都是茶叶消费重要市场。从饮茶历史习惯和茶文化的渊源来看,广州是广深莞三地茶文化的源头和中心;从当前的地域特色来看,广深莞三地都已经发展形成了各有优势的茶产业、茶文化格局。三地各有鲜明特色,即广府叹茶、东莞藏茶、深圳新茶饮。因此,广莞深三地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同质化竞争,共同进步把市场做大,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各自特色,丰富岭南茶饮文化,共促产业繁荣。
大湾区虽然不是主要产茶地,但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销区,我们认为这是全国最懂得喝茶最懂得享受茶的地区。因此,大湾区茶叶品牌的发展,不要局限于广东自产的茶叶,应该立足于优势地位,从茶贸易、茶消费的角度来建立起大湾区自己的茶业标准和茶文化体系。
一方面,以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收藏市场的优势地位,连起生产端和消费终端的需求,利用湾区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打造能代表大湾区的知名茶叶品牌和茶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广莞深三地为代表的岭南人,对茶的品位非常高雅,完全可以凭借着深厚的饮茶风尚和品味,来宣扬和推广茶叶的更高追求,以至于影响到国内、国际的饮茶习惯和饮茶趣味。甚至让湾区的茶文化走出去,对世界茶文化产生新的影响力。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两点,大湾区的茶叶品牌,以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广东的大手笔,对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的东莞,将带来重要的机遇。
一方面,茶是商品,“一带一路”使东莞的茶产业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这对东莞茶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面向世界,培养和树立全球市场的意识,在品质、营销等方面要有国际新视野。在电商兴起的环境中,经营理念、商业模式等方面要敢于创新。东莞要抓住这一契机,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努力打造“一带一路”下茶产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
同时,挖掘东莞茶文化的内涵,在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参与下,着力打造城市形象,通过“爱茶之都”的城市名片展现东莞的人文气息。同时提升东莞的营商环境。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我们致力于让更多人感受到东莞人的爱茶情怀完美体育,让“爱茶之都”的城市名片深入人心,将东莞人因茶所孕育的热情好客、真诚待人、平和包容的性格体现出来,展现东莞的城市气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东莞茶仓各方面还是处于比较散乱和各自为政的状态,所以急需建立起完善的茶仓的市场规范和标准,用市场的行为和政策的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东莞的茶仓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出于这个目的,今年,东莞市相关职能部门和东莞茶文化促进会联合在推动“东莞藏茶”标识认证体系的建立,对来源清晰且收藏在东莞经过认证的茶仓里的茶,给予“东莞藏茶”的标识认证,使得东莞茶仓得到一个整体的品牌提升,获得更强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
此外,东莞茶文化促进会还将联合东莞的茶业企业,加强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为他们提供大量仓储、普洱茶陈化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并为科研机构提供相关的茶叶样本,推进针对普洱茶仓储时间的检测和营养价值标准检测的建立。
从大湾区的角度来看,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四地之间,在茶叶产业发展上各具特色,广州有着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具备海量的上下游渠道;深圳的茶叶市场具有极强的消费力和文化引领能力;香港则是整个中国茶叶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跳板;而东莞则如同“蓄水池”,大量的黑茶、普洱茶、白茶等茶类收藏在东莞,在专业的仓储条件下,茶中所含的微生物进行了深度的物质转换与品质提升。东莞将通过茶博会、茶文化交流会、茶科技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推动整个大湾区茶叶产业的联动,共同来推进大湾区茶产业走向全国,同时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全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藏茶价值可以通过三点来体现:第一是有氛围、影响广。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历史原因,成为了藏茶的原始发源地,形成了良好的藏茶氛围,在业界影响深远,现如今东莞被业界称为“藏茶之都”为各地藏茶树立了标杆。第二是藏茶形成综合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因藏茶让地域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联系。第三是专业仓储、市场流通。藏茶需要专业的仓储作为核心依托,市场流通方能体现藏茶的价值。
各地仓储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定义。例如东莞作为“藏茶之都”更多地致力于打造长期仓储(10—20年),而芳村作为茶叶流通的大市场可以致力于打造专业性大市场,以大流通仓储为主,为各地仓储藏茶提供流通保障;深圳作为中老期茶的消耗大区,可以致力于打造精品仓储;珠海、澳门则适宜打造臻品老茶仓储。仓储可避免同质化的竞争,白茶、六堡茶、陈皮等都有收藏价值,都需要专业仓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区域可以扬长避短,完善其他茶类的仓储,真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茶叶文化与仓储平衡发展,齐头并进。
东莞本土茶人要找准自己的核心优势,一方面,如做仓储的,要在仓储上做文章,做生产加工的完美体育,要在如何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上花心思;做流通的,要在如何保障客户资金及货品安全、如何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上想办法;做包装配套的,要在包装材质及设计制作细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结合目前的一些茶文化研究及茶科技研究成果,提供让更多人能接受及参与体验的茶事相关活动。对于茶产业来说,茶是健康的事,饮茶对人身心皆有益,希望投入茶产业的人越多越好,这样才会有更优质的企业和更优秀的人才加入茶产业,中国的茶产业才能更快速发展,所以我们也希望东莞这些有实力或是喜欢喝茶的人能加入东莞茶产业,一同推广中国茶文化。
为了打造更健康的东莞茶产业环境,东莞政府部门与东莞茶协会应该合理引导消费者,让更多人关注到、买到高性价比的健康普洱茶。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市民能参与到更多的茶事活动中,感受中国茶的魅力,感受茶文化相关活动带给大家的心灵滋养。
在茶文化的发展上,希望在能够东莞构建一个完整饮茶场景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引进和构建一个完整的业态链条。东莞未来可以规划成世界普洱茶集散地及茶具配套集散地。这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设立检测机构来规范行业,与大家一起指导整个产业的标准。
其次在产业发展上,东莞目前普洱茶的生产和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另外,东莞藏茶量非常大,但细化的分类非常混乱,在这40万吨的茶叶中,有多少是黑茶,有多少普洱茶,在普洱茶中又有多少是生普,多少是熟普,此外这些藏茶的储存年份是多少,都非常模糊。细化分类的模糊,就导致这些藏茶很难转化为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茶源,消费者也不知道如何在东莞找到自己想要的茶。
东莞茶人除了做茶生意,是真的爱茶。这个群体的力量是互补叠加的。但在参与东莞茶产业发展过程之中,我觉得企业要将坚持做好茶放在第一位,通过不断地研究,把自己的产品越做越好。现在有部分东莞茶人被普洱茶较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所吸引,虽然普洱茶市场底盘很好,但是大家还是要警惕风险,将东莞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的核心供应地。
目前东莞的茶叶仓储产业还处在比较初始的阶段,虽然许多茶仓之间相互会有交流和参考,但都还是以自身摸索出的经验为主来建立仓库,还缺乏同行之间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交流平台,让东莞茶仓团结在一起,共同来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随着东莞如火如荼的“三旧”改造,旧厂房在逐渐减少,过去作为东莞藏茶的优点,在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限,现在我们的茶仓要拓展规模,已经较难找到合适的场地来建设茶仓。希望政府能够在东莞设立一个针对茶仓的专门区域,来建立一个东莞茶仓的示范点,以此来建立、提升茶仓行业的标准和高度。
打造东莞茶叶品牌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继续扩大、优化、提升东莞的仓贮环境条件,树立茶叶仓贮标杆,配套权威性、标准化的茶叶检测、品鉴系统,为莞仓茶颁发一张广受人知的身份证、通行证。二是创建仓贮文化或者茶仓文化体系,提升茶叶仓贮的文化含量,也构成对仓贮茶叶的文化溯源体,即茶叶和文字的相互印证、相得益彰,使得仓贮环境及看点更丰富、更生动。三是以文化方式带动整体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目前东莞茶产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茶叶藏量大,但市场消费增量不对称,须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新路。
但走出去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莞茶的竞争力、核心力是什么?二是以什么方式让人了解莞茶、认知莞茶?这两问题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依托,那就是有东莞特色和行业理想与高度的茶文化。通过大型的茶博会和各地的茶叶城,以茶博物馆、茶文化空间和茶文创品的演示推广先行,让各地的茶界同行和茶叶爱好者从茶生活、茶美学和茶蕴化、创意等方面感受东莞茶叶的与众不同,从而避开与上游茶叶品牌同质化的碰撞与竞争,由文化彰显到茶叶带动完美体育,从文化方面着力,才可能真正打开莞茶走向全国的发展之路。
东莞“藏茶之都”和“爱茶之都”美誉得来不易。多年以来,政府和民间举办各类与茶相关的发展论坛、峰会,整理出版茶文化、茶研究、茶产业的相关书籍,为东莞茶界赋能加分。
今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借着“国际茶日”的东风,结合东莞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文化周末》报特推出《寻茶东莞》茶文化专刊,聚焦东莞的茶人茶事茶企,并邀请他们为东莞茶叶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来探索东莞茶叶产业的未来。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寥寥数版的记录和采访,难以勾勒全貌,如有不足敬请海涵。愿东莞香飘万里。